
有关营销的灵魂三拷问:
我公司就5个人,难道也要学大公司那样搞数据建模吗?
我的客户信息全靠销售记在本子上,怎么做精准画像呢?
没钱买软件、也没权限查数据,究竟应该怎么做市场细分呢?
我想这是很多中小企业或者实体店,比较困恼的地方,对于市场细分和客户画像,两眼一抹黑,今天志强企服就来为大家详细拆解市场细分与客户画像。
精准营销不一定要靠胡乱烧钱,而是可以使用草根智慧。
就算是街边的普通小店,照样也能小米加步枪,玩得溜
一、没有大数据?那就蹲在客户门口看!
学菜市场的搞法
举个例子:某个社区超市,靠着“三看一记”的土方法(看购物车、看付款方式、看聊天内容,记老客户喜好),就能把隔壁的连锁便利店逼到降价。
某个餐饮店的老板,每天数人头:早上7-9点穿工装的是厂区工人,中午西装革履的是写字楼白领
某个五金店的老板,每天看车牌:开五菱宏光的是装修队,开特斯拉的是DIY爱好者
通过聊天也能挖掘出想要的细分信息:
比如在结账时,可以多问一句:“买这个是要给家里老人用啊,还是自己用啊?” 这就能区分是孝心消费还是自用需求
通过朋友圈可能看出细分端倪:看客户晒健身照还是美食照,就能判断出健康意识强弱
通过消费行为也分辨细分:
比如客户名称+最近购买时间+购买频次+客单价+备注
李大姐+每周1次+68元+爱买网红零食,会拍抖音晒单
通过微信做标签备注也是细分好方法:
比如给客户微信备注:”李哥-周一买烟/周五买啤酒“
通过建群也可以做细分:”下午茶拼单群“和”家庭采购群“发不同优惠券
二、给客户画像,一张A4纸就能搞定
举例:某个机械加工厂的老板,用“客户扑克牌法”把200多个客户分成四种类型,业务员的人均业绩就提升了3倍。
第一种类型:爽快型
特征是:下单快、付款快、不问价格
举例:某些客户只关注库存,从不问价,开口的金句就是“赶紧装车”
应对这种客户的策略是:每周主动同步库存,逢年过节送上土特产
第二种类型:谨慎型
特征是:要样品、要售后、要发票,要的东西很多,一单能做三个月
举例:某个电商每次下单前要10次修改设计稿,但年均采购额还不到5万
应对的策略是:要收设计费,并且设置最小起订量
第三种类型:潜力型
特征是:初创公司和团队、喜欢询价比价
举例:某个大学生创业团队,半年询价N次后终于下单
应对的策略是:可以考虑给折扣,用成本价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
三、做市场细分和客户画像需要注意什么?
举个例子:
某个母婴店老板把客户细分成“0-3个月”“3-6个月”等12个阶段,结果员工根本记不住,最后又退回“奶粉组”和“尿布组”。
应该抓主要矛盾:比如餐饮店只需要分为“堂食客”vs“外卖客”
还可以用物理标签:比如给客户档案贴红黄蓝贴纸(红色=高消费频次,黄色=爱投诉,蓝色=可发展会员)
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细分当目的。
举例:某个教培机构细分出“周六上午10点有空的中年妈妈”,结果发现整个区只有3个人符合
那么细分市场应该有什么条件?
首先应该能找到至少50个真实客户,采用二八法则:20%的客户贡献80%利润
其次是对于自己现有的资源,能够辐射得到,比如配送范围、服务能力
还需要注意画像不能不接地气。
比如这个细分:“目标客户:25-35岁,都市女性,追求品质生活”——这种描述对业务基本上没有意义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:“王小姐类型:住在XX小区3号楼,每天7点下班后到店,常买29.9元便当,曾抱怨分量不够”
四、做细分市场和客户画像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?
1. 数据收集工具有:
绿泡泡接龙:做客户调研时,发个“接龙报名享折扣”就能收集到真实需求
美团外卖评论分析:把差评里重复出现的关键词抄下来就是痛点清单
快递单信息利用:统计收件地址中的写字楼/小区分布
2. 数据分析工具有:
百度指数(免费):查地域搜索热词
微信指数(免费):看朋友圈热门话题
企查查(免费):查B端客户的基本信息
3. 工具落地实操方法有:
AB测试法:
早餐店把豆浆放左边柜台卖3天,再换到右边卖3天,对比销量
水果店在微信群发两种不同文案,看哪个接龙人数多
当你还在发愁没有使用一些软件工具的时候,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在用最笨的方法记录客户的生日;当你在抱怨买不起系统的时候,巷口水果店的阿姨可能已经记住了300个客户的购买偏好。
不妨现在就做三件事:
翻出客户联系方式,给最近3个月没下单的人发条个性化微信
在收银台放个小本子,记录三个客户说的“抱怨”
把员工召集起来玩“客户特征你画我猜”游戏
相信你会对细分市场和客户画像,会有不一样的体会